海外设计师这块宝,怎样找到并用好?


迈向全球化正在成为中国制造企业不可逆转的趋势,但是令人痛心的是,工业设计的短板制约了中国产品和品牌的升级,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全球化进程。随着设计逐渐成为新商业时代的核心驱动力,中国企业对海外设计师将有巨大的商业需求。


相比于海外设计,中国国内设计在整体商业环境和服务水平上,存在着严重不足。产品的设计最终是要呈现在销售与市场当中,海外设计师相较于国内设计师的最大优势在于对当地市场的深刻认知。设计与市场唇齿相依,产品设计一切以用户需要为中心。为了推出真正满足国际市场需求的产品,中国制造商开始把目光瞄准海外设计师。


中国制造企业如何才能利用好海外设计师来提升产品竞争力?近日,《世界经理人》就此问题对深圳市工业设计行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封昌红与英国知名工业设计师、考文垂大学客座教授特里斯川·基奇进行专访,两位行业领域专家作出了精彩独到的解答。



▲ 封昌红

现任深圳市工业设计行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全国工业设计产业创新联盟秘书长、深圳创新设计研究院战略咨询委员会执行秘书长、深港设计合作咨询委员会委员。深圳市第五届政协委员。


▲ 特里斯川·基奇(Tristram Keech)

英国考文垂大学客座教授,物设众创设计平台签约设计师。曾是Conran + Partners的设计总监,后来作为创新咨询公司PDD的工业设计总监,领导了前端的“Visual ID”团队,为消费者、工业和运输部门提供设计方向。过往客户有三星、LG、米其林、日产、Sharp等。


如何找到适合的海外设计师

《世界经理人》:目前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商开始利用海外设计师资源进行产品设计,你认为中国国内与海外的设计都有哪些优劣势?海外设计师的价值何在?


封昌红:工业设计就是要追求极致,国内工业设计师的作品有两个极端,一种是过于艺术性而忽视其使用功能,另一种比较实用主义,强调功能而不注重美观,当然这也是前些年高速发展的市场需求和商业环境所导致的。我们的工业设计发展时间短,深层次理解不足。这几年我们协会努力争取各种国外参展、交流的机会,目的也是让国内设计师能开拓眼界,缩短与海外设计师的差距。


国外设计师注重用户的体验和用户的研究,这需要无数次的体验、改进。他们在做产品设计之前,光是市场调研阶段就要花很长时间。2009年我们第一次出国参展,我向丹麦设计师问了好多关于成本和收费的问题,他讲要做好一把椅子,首先要知道这把椅子为谁而做,比如为儿童做,就要考虑材料必须用食品级,因为幼儿很可能会舔、啃、咬这把椅子,还要考虑各种安全性能,以及使用的场景。椅子做好了还要经过上万次调整,光材料就要换很多种,只有把用户研究到了极致,才能把设计做到极至。而这个过程是有成本的,所以欧洲设计值钱就值在前期的投入上。他给我上了印象非常深刻的一课。


特里斯川·基奇:根据我的理解,中国设计师通常与制造业的联系很密切,确实对制造业的现实有着第一手的认识。他们在设计上的创新主要通过技术的手段或者让设计看上去具有“未来感”,似乎想用技术拯救世界。我觉得这一论调过度强调了技术的作用,而非创造平衡的、以人为本的解决方案,没有通过满足真实的需求以增加价值,从而创造对品牌的积极认知。


我认为海外设计师的价值主要在于他们从战略层面进行设计的经验更丰富、更先进。过去10~12年间有一种明显的趋势,人们渐渐舍弃表层设计,以最终用户为核心才是成功创新的关键,“设计思维”真的成熟了。


此外,海外设计师与来自全球的各种客户、品牌和市场的接触更广泛,时间更长,从而催生了更先进、成熟的设计文化,懂得在美学和技术之外的商业上的首要元素。我们与真正懂得尊重设计作用的客户有着丰富的合作经验。这些品牌通常能更好地将设计与其企业的营销和宣传职能相结合,而这反过来会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如何为合作的品牌创造价值。


因此,在我看来,中国企业有理由加大在战略层面采用海外设计师的力度,快速提升客户品牌的文化“共情”能力(编者注:所谓“共情”译自empathy,心理学名词,是指个体由于理解了真实的或想象中的他人的情绪,从而引发的与之一致或相似的情绪体验。这是一种替代性的情绪反应能力,即个体能够以他人为中心,识别和接纳他人的观点并能够亲身体验他人情绪的一种心理过程)。


《世界经理人》:中国国内制造商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找到海外设计师资源?


封昌红:海外设计师人数众多,他们也有各种协会和设计展,但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很难深入了解设计师的专长。为企业和海外设计师牵线搭桥也是我们协会的重要工作之一。我们协会先后与香港、台湾、新加坡、芬兰、瑞典、丹麦、德国、意大利等设计发达城市、地区或国家签署了设计战略合作协议,为企业与海外设计师交流搭建了高端国际化平台。


中芬设计园里不仅吸引了国外许多知名设计师入驻,也有很多国内知名设计机构在此办公,还有多个创客空间。一家遭遇发展瓶颈的东莞塑胶制造企业,就因为跟我们园区的一位海外设计师合作,重新建立了产品研发和系统性创新体系,成功以自有品牌开拓了海外市场。希望制造企业家多来我们园区看看,这里的生态系统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形成了多赢的局面。


特里斯川·基奇:根据我的经验,通过物设众创设计平台等中介结构“穿针引线”的方式,能找到适合企业的海外设计师。入驻物设平台的设计师来自世界各地,来自每个学科,具有各种不同程度的经验。在这个平台上,制造企业公开、诚实地与设计师互动,努力去了解每个团队的优点,从而更好地与潜在的合作伙伴相匹配。


如果有机会的话,确定合作之前最好能邀请设计师拜访企业,从而对客户的雄心和文化加深理解。


《世界经理人》:对制造商来说,如何才能挑选到适合的海外设计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封昌红:一是找对平台,二是懂设计师。这种合作沟通非常重要,双方除了语言和文化差异外,在做事的流程、风格和对产品的理解上要求同存异。


宁波有一家做竹制品的民企濒临倒闭,在我的牵线搭桥下,他们与一位知名海外设计师合作了。前期大家的目标不一致,沟通的过程非常艰难,经常吵到不可开交,需要我们出面调解。当双方达成共识后,一切就顺理成章了。海外设计师根据国外最新的市场需求,帮助企业从产品到营销全案重新设计,将生产原料从毛竹改为竹纤维,材料的改变带来了全产品线的改变,之后生产设备、流程和管理能力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2015年这家企业的出口额达到1亿美金,完全脱胎换骨了。


特里斯川·基奇:对大多数中国制造商来说,选对跨国/跨文化的设计师并非易事。通过值得信任的来源进行有实际意义的引荐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客户和设计师应该尽可能地抽出时间增进彼此的了解。


这方面没有“万能药方”,你可能需要花点时间才能找对人,但如果“感觉对了”,你就会知道彼此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然而最终,你需要的只是在这方面取得进展,而非完美无缺,然后你会信任你的设计师:他们希望把握住中国提供的机会,他们希望有回头客,而且最重要的是,他们希望能够成功开展协作,这有助于他们的良好声誉。


如何与海外设计师展开有效合作

《世界经理人》:企业录用海外设计师目前都有哪些雇用方式?你觉得哪种方式最适合中国国内的制造商?


封昌红:我们研究过许多成功和失败的合作案例,发现有一种模式比较适合国内制造企业。就是在海外设计师和中国制造企业之间,再搭一座桥,找一家懂得中国的制造和供应链管理的中国设计机构,他们一方面懂设计语言,一方面了解中国的供应链,能把海外设计师的工业设计作品转化为可以量产、成本适合的产品,帮助制造企业在设计、结构和成本之间取舍。


特里斯川·基奇:我们有一位客户,定期来我们的工作室交流,这样能让他们抓住重点,了解我们,大大增进沟通和共识。我们会与客户的营销团队开诚布公地交换意见。


我相信,最优秀的设计成果来自于协作,而且要基于从调研中收获的洞见和直觉与经验的结合,放手让设计师完成其设计。客户应当为调研流程留出适当的时间,暂时不作判断,承担风险,不害怕失败,并且以开放的心态接受有时候有点反直觉的解决方案。


一旦客户试图控制或操纵设计流程,那就会出问题!


《世界经理人》:企业如何对海外设计师进行管理?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封昌红:企业在跟海外设计师合作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事先把双方的权益确定好,充分信赖其专业能力和职业水准,不要因为担心对方会泄密而什么都藏着掖着。企业的心态越开放,沟通越通畅,合作的成功性越大。


制造企业要将品牌定位、细分目标市场找准确,把技术、投资、生产成本和市场预测等参数组成综合性的评估标准,让设计师来调整其创新思维,才能把一个好的工业设计作品最终变成能大量销售的产品甚至是爆款。


做好沟通就成为双方合作成功的基石。现在的技术手段比以前发达很多,设计师通过电脑制作出3D效果图、用3D打印机制作出手模,用定期视频会议讨论并解决每个设计环节中的分歧,总之,尽量在成本、外观、功能、消费者体验、品牌价值等各方面找到一个平衡点,而不是固执己见。


特里斯川·基奇:我们都是自己专业领域的专家,就跟律师或会计师一样,我们是外部的顾问,客户借助我们的力量,是为了把设计作为一个竞争因素,他们要求产品富有个性,拥有强大的情感和感官吸引力。而我们设计师更多会考虑产品的使用场景,因为产品从来都不是孤立地创造出来的,永远都是“产品+服务+体验”,全面的做法有助于达成这一目的。


设计师天生就喜欢自主权,喜欢扁平的架构,希望企业能以尊重的态度自由地询问各种问题,并对设计提出质疑。彼此间的探讨应该得到鼓励,从而促进协作!


《世界经理人》:企业在与海外设计师合作过程中,如何让其设计方案真正落地转化为产品?如何进行知识产权管理?如何进行风险管理?


封昌红:我们协会给企业推荐第三方法律、知识产权管理的专业机构。但是企业更多要自己承担知识产权管理和风险管理的责任,在计划环节就做好相关的预算和人员投入,同时必须加强对新产品开发中的技术、市场、资金等风险的分析与评估。


从设计师角度,也要尽量配合企业的商业化需求,在追求精湛的同时,提升效应能力以适应中国速度的要求。


特里斯川·基奇:在过去20~25年间,我们跟德国、法国、芬兰、瑞典、波兰、意大利、澳大利亚、荷兰和日本的品牌客户和制造商都合作过,从初创公司到非常成熟的知名企业都有。我们还跟许多中国制造商合作过。


我们成功合作的最佳案例是一个日本的长期客户,打了很多年的交道。我们会定期到日本去拜访他们,对日语有基本的理解,并在引入新的方法之前愿意“接触与了解”。客户会派遣一名高级设计师到伦敦加入我们的团队,这样能提高他们的英语能力和文化共情技能,让他们能参与一些公司以外的项目。等他们回到日本之后,往往因为技能提高和海外工作的独特经历而得到提拔。我们从一开始就约定好,在合作过程中产生的任何知识产权归客户所有,客户负责所有的产品审查、注册、运营并检查侵权行为等。


此外,物设平台会负责对我们设计师的推广、项目管理、法律咨询、翻译和合同等事宜。


本文内容来源:世界经理人